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

專題:時代的巨輪──淺談政治經濟對台灣音樂的影響

時代的巨輪──淺談政治經濟對台灣音樂的影響         

◎文字  吳毓軒
◎時間軸 施冠卉 黃袖舒
 
(搭配歌曲──林強《向前走》)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打開廣播、點開YOUTUBE,或者是漫步經過商家的時候,我們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體會到音樂帶給我們的各種感受:有的或甜蜜或哀婉地歌詠愛情;有的輕描淡寫地敘述每個生活中的小確幸;有的沉痛地唱出當今社會的不公不義。但是一旦翻閱歷史的章節,我們不難發現音樂並非如同現今那麼自由地悠揚在每個角落。本文將配合此期《廣場》的主題──音樂,淺談音樂在漫漫時代路上刻劃下的印記。
  隨著動員戡亂時期以及戒嚴的開始,行政院新聞局於1955年頒布《動員戡亂時期廣播無線電收音機管制辦法》,進行大規模的「禁歌」審判(註一)。無數歌曲因為被過度解釋而遭到查禁,其中不乏經典名曲,如由李臨秋作詞、鄧雨賢譜曲的〈四季紅〉即因為歌名之中帶有「紅」字,被政府認為是「為匪宣傳」遭到查禁,直到將歌名改為〈四季謠〉才再次開放。在這個例子中,我們可以很明顯地觀察到政治力的介入。政府說歌詞意境誨淫,禁!政府說意識左傾,禁!政府說歌詞頹喪文辭粗鄙,禁!甚至連一些幽婉哀怨的歌曲,也被政府以「有失正常」為由,通通查禁。例如「盈淚歌后」姚蘇蓉、「寶島歌王」文夏,被禁歌曲數量之多,其中姚蘇蓉甚至曾因此入獄。
  到了1960年代,歌曲查禁的標準越來越嚴苛。此期的歌手,因為無所適從而逐漸轉向海外發展,再加上美國全面介入越戰,使台灣成為美軍的補給站後,「洋化」在此時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。而此時期本土創作則進入沉潛,並且吸收西洋樂風帶來的養分,一直到1960年代末期,才有了新的發展。

  1970年代是一個嶄新的時期,也是一個動盪的時期。此時台灣可謂風雨飄搖:從政治面來談,1971年保釣事件、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;1972年中 (中華民國)日斷交;1979年中(中華民國)美斷交;而就經濟面而言,國際上的石油危機以及後來十大建設的應對等,都成為了民族主義運作的良好場域。「唱自己的歌」這句口號隨著李雙澤的「淡江事件」迴盪在各大校園中,成為了校園民歌的發端。值得注意的是,當時所謂「唱自己的歌」的定位在於「中國人為何不唱中國歌」,台灣傳統的方言及曲風仍呈停滯狀態。此時年輕一代的學生們拿起吉他,紛紛唱出自己的樂章,有的受到政府「祖國意識」的影響,以抽象的詞句書寫懷鄉的思緒;有的則是結合了當時著名文學家的作品,如三毛、席慕蓉、余光中等。這陣轟轟烈烈的校園民歌運動一直延燒到了1980年代末期,其發展可說是成也政治,衰也政治。在解嚴後,台灣的政治氛圍轉變,隨著報禁黨禁的開放,台灣的校園民歌風潮在與本土化及鄉土運動的對抗中節節敗退,歌詞中所隱藏的中國思想以及文學氣息也被社會認為不再是「自己的歌」,而逐漸式微。
 
  自1990年代起,除了解嚴後帶來的自由風氣外,兩岸三地逐漸密切的交流也帶來了許多不一樣的新風貌。不只是港澳明星,來自東南亞如馬來西亞、新加坡等地的歌手實力亦不容小覷,進而造成流行音樂在台灣蓬勃發展,此期如張學友、王菲、張惠妹等著名歌手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。隨著歌手的多元化,樂壇的分類也逐漸多樣化:「實力派」、「創作派」及「偶像派」等各種分類構成了社會上的一種共同認知。另一方面,台語方言歌曲亦重新以搖滾曲風包裝躍上舞台,如林強的〈向前走〉以及伍佰等人的許多創作。
  綜上所述,我們不難從音樂中發現政治與經濟的影子。無論是整個社會的氛圍與環境,或者是政府依據其政治考量而下的諸多禁令,甚至是國際間的政治與經濟動盪,都可以由音樂一窺其時代的樣貌。接下來,我們整理出一些時事與當時歌曲的結合,以年表的方式,帶領讀者走過時代的足跡。





註一:當時警備總部查禁歌曲的原因大致上可歸類如下:

(一)意識左傾,為匪宣傳     (二)抄襲共匪宣傳作品之曲譜
(三)詞句頹喪,影響民心士氣   (四)內容荒謬怪誕,危害青年身心
(五)意境誨淫,妨害善良風俗   (六)曲詞狂蕩,危害社教
(七)鼓勵狠暴仇鬥,影響地方治安 (八)反映時代錯誤,使人滋生誤會
(九)文詞粗鄙,輕佻嬉罵     (十)幽怨哀傷,有失正常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