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

青年向左轉

◎林采鴻 蘇品瑄



(攝影:葉昀昀)


2012秋鬥當日,我們加入活動隊伍,透過親身參與來了解「向左轉」的訴求和大學生的關聯。在此次活動中,與大學教育密切相關的是以「反教育商品化」為訴求的秋鬥教育線,此線是由學生團體(反教育商品化聯盟)、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及家長團體共同組成,他們不僅對政府的教育政策提出許多質疑,也延伸思考教育「向左轉」的可能性。


反學費調漲 

  「反學費調漲」是這次秋鬥教育線的第一項訴求。教育的目的之一原是幫助清寒學生脫貧,但在政府的政策實施下,具有公共性的教育被放入市場機制之中逐漸私有化,而調漲學費更是降低教育公共性的兇手。政府提出「常態型大專學雜費調整方案」,期待達到教育資源重分配的目標;但教育部僅僅丟出「公立大學漲10%,私立大學漲5%」的理想,忽略了從結構和觀念上去做根本的改變,而無法解決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。

  大學學費調漲但平均薪資並未提高,將使學生和家庭背負的學貸壓力更加沉重,進而成為其他訴求中有關教育私有化、青年勞動權益、獎助學金等問題的源頭之一。除此之外,「上大學」早已成為教育歷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環節,也往往是工作履歷中的最低要求;但當前的教育政策卻讓多數政經地位較佳的學生進入公立大學,而多數弱勢家庭出身的學生卻得選擇技職或是私立學校。

反對大學法人化

  第二項訴求「反對大學法人化」與學費調漲的問題環環相扣。教育部預計在成功大學和金門大學試辦「自主治理方案」,引發有關「大學法人化」的爭議。若此方案實行,學校將須自籌資金並自主決定學雜費用,擁有這樣權力的大學是否將引進企業資金,導致企業介入學術自由,而大學也逐漸轉為營利導向,調漲學雜費?。法人化的原意是促進大學的自主性,但卻成為大學私有化的開端。

  在尚未明確的方案中,教育部將應受政府控管和公民監督的機制(例如學雜費、系所招生人數、人事選派等)下放給大學自理,使得失去教育部補助後的大學需向外籌資,成為企業進入校園的管道,校內自主的決策決定與執行過程可能因此遭到干預與權力架空。

右傾的政策與左轉的訴求

 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,「重新擬定教育資源的分配標準及方式」、「對資本課徵資本利得稅,以擴大公共教育經費」、「反對量化教育,評鑑不應深入中小學」也是針對政府教育政策的幾點訴求。從政府政策與人民訴求中可以發現兩方的理念正左右拉扯。長期以來,台灣的體制靠著右派的邏輯運作,企業投資、市場自由、適者生存的觀念法則不僅體現在經濟上,也滲透至教育政策中;教育經費緊縮、學費高漲、大學法人化等,讓教育逐漸淪為商品,喪失垂直流動的功能。

  今年秋鬥的「人民向左轉」宣言中,「左」、「右」成為某種我們對理想社會面貌的想法和態度,而學生們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所處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開始為自己的「理想社會」抗爭、奮鬥。反教育商品化的訴求看似與勞工議題無關,但是學生擔任工讀生、作為研究生助理其實都是雇傭關係中的一環,而且一大部份的學生在畢業後也會進入勞工體系當中。由此可見,勞工的問題不僅僅在職場中發生,許多相關議題從學生在學階段便值得我們思索與探討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